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 传说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 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因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迁徙路线是沿渭水东下,到达河南、湖北一带。炎帝部落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伟大贡献。炎帝“遍尝百草”,发现可食用植物并培育成农作物;发明了生产工具,取代刀耕火种,开创了农业文明史。同时,改善饮食结构,了解植物的治疗作用,开创了中国医药史。 相传,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挨饿、受冻、遇险,过着原始游牧生活。炎帝看到人民这种苦境,心里极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过上丰衣足食的安安稳稳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种草结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尝尽了无数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误吃了毒果差点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终于在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结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这就是禾苗。经过试种,第一年就收了满满一担黄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实,第二年,收获了几十担。从这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天南地北,种谷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炎帝又教会人们耕作技术。 炎帝种谷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明崇祯十二年,把炎帝寻禾种禾的地方取名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六、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还是我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的传说之一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炎帝的传说之二 古书记载,他和黄帝是同胞兄弟。父亲是少典氏。母亲是有桥氏。黄帝生于姬水边,故以姬为氏,炎帝生于姜水边,故以姜为氏。关于他的诞生,有一个传说:在某个黄昏,残阳如血,东边晶莹的圆月刚刚攀上柳梢,一位新娘子在姜水岸边徘徊,其心思谁也猜不稳定。突然,一道红光自碧波深处激射而出,新娘抬头,见一条赤须神龙升到半空,双目发出两道神光,与她目光对接。新娘内心感到惊动,用手拭一拭眼睛,却什么人也没没有,回家便怀孕,十月后生下,牛首人身。 炎帝人称太阳神。炎帝极其慈爱大神。他“行仁道”,比黄帝还要多。在他之前,人们以狩猎捕鱼为生。但是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仅仅依靠狩猎已经吃不饱了。那么应该怎么办?炎帝愁得几日不眠,夜夜坐卧不安。有一天,他在一个阳坡上走着,一丛嫩绿的小苗映入了他的眼帘。这种小苗,他过去已经见过了多少次,但均没有注意过。今天却很有兴趣地研究起来。他弯下身子,轻轻扒开小苗周围的土,发现每棵苗的根部都有一个还没有腐烂的果实皮。于是他便沿着阳坡,又找到了几丛别的小苗,发现有丛很奇特,就是果实样的东西在苗尖上顶着。炎帝想,这些小苗一定都是由那些树草的果实变成的。如果能分辨出那些果实是能够食用的,将那些云彩食用的果实埋入地下,让它发芽,开花,结果,人们不就解决了吃的问题了吗?想到这里,他悉容顿展,立即带上一些人,踏遍三山五岳,经过多年的辛苦,终于选出了黍、稷、麻、麦、豆这五种作物来,并教人类如何播种、如何管理后人把这五种作物称为五谷。他又发明了两种农具,即耒和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据说他还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亮,使五谷得以孕育生长。我国的农业从此兴起。人们感受他的功德,尊称他为“神农”,这样他就成了农业之神。 炎帝还是医药之神。他巡视四方,见百姓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甚至因此而死亡,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踏遍三山五岳采集天下异草,一一品尝,确定它们的味道和药性。据说他在一天之中中过七十次毒。辛亏他掌握了一些草木的药性,以毒攻毒,才一次次化险为夷。传说有一天,他正在山间小道行走,突然看到路边有一条赭鞭,便顺手捡了起来,无意识地朝草丛中抽了一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赭鞭刚接触到草丛,他就顿觉恶心,如同中毒一般,肚子里总想呕吐。于是他赶快把赭鞭扔在地上。这时又有怪事发生了。当赭鞭扔到地上,碰到另一片草丛时,他便马上感到心清气爽。他把两处的草都拿来鉴别一下,发现早先的那丛草有剧毒,后来的那丛草能够解除毒性。这才懂得,这赭鞭是一条能够鉴定百草性质的神鞭。炎帝高兴极了,一路上不顾一切挥动赭鞭,抽打草木,辨别药性。从此之后,他不仅免除了品尝之苦,而且大大提高了速度。另一种传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而死。 炎帝又叫人民成立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在市场上互相交换。让人们在日头正中时来市场交易,过了这段时间散市。 神农在我国民间广受尊重,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很多。现在北京有神农坛,湖北有神农架,表示人们对神农的纪念。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家喻户晓。我国古代文献也多次谈到神农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贡献。如《白虎通义》: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庄子》云: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绎史》: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但是,对于神农与炎帝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目前还有争论。我们推测,它们应是两个人,神农产生会早一些,而炎帝产生会晚一些。 炎帝子孙的神话传说 炎帝女儿的故事。炎帝有四个很漂亮的女儿。四个女儿的命运和遭遇各不相同。有两个女儿,得道成仙了。她们的名字,今天的人已经不知道了。另外两个女儿,一个叫瑶姬,一个叫精卫的,却在世上留下了十分动人的传说。 先谈谈瑶姬的故事。瑶姬是炎帝第三个女儿。刚刚到了出嫁的年龄,还没有出嫁,就夭折了。这个满怀热情的少女,她的精魂就去到姑瑶之山,变成了一棵瑶草,或者说就是灵芝。天帝哀悼她的早死,就封她到巫山去作了云雨之神,早晨她化做一片美丽的朝云,自由而闲暇地游行在山岭和峡谷之间;到黄昏她又变做一阵萧萧的暮雨,向着这山和水发泄她的哀怨。战国时楚怀王曾经到云梦一带游玩,晚上住在一个叫做高唐的台馆里,这个热情的少女,就在大白天亲自跑到高唐来,向楚怀王诉说自己对楚怀王的情爱。楚怀王问她何许人。少女说自己是巫山女神,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楚怀王感到很高兴。两人随后建立了十分亲密的关系,无话不谈,无事不做。楚怀王醒来,回想梦境,又是惆怅,又是奇怪,便在高唐附近为她建了一座庙,庙的名字叫朝云。后来著名诗人宋玉也到这里,当天晚上也做了一个类似的梦。诗人梦醒后,根据自己的梦境,和楚怀王的梦境,写了两首诗,即《神女赋》和《高唐赋》。这两首诗均选入《文选》,在中国诗史上十分有名气。 关于瑶姬,还有一段神话传说。云华夫人,名叫瑶姬,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学道功成,带领一帮侍女,从东海遨游归来,经过巫山。见巫山风景奇丽,留连不忍离去。其时正遇大禹治水,驻在巫山之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吹得山摇地动,木石横飞,制止不住,大禹无法施工。在别人建议下,大禹便请神女帮忙。瑶姬敬佩大禹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便传授大禹召神策鬼的法术,又命令手下诸神去帮忙,不久大风平息,巫峡凿通,大禹治水工程顺利进行。大禹跑到山上向他致谢,那知当他站在高崖张望之际,瑶姬已经化而为石,忽然又散作轻云,忽然又聚为阴雨,……总之,千变万化,捉摸不定。神女瑶姬,因为留恋巫山的美景,并且帮助大禹治水,和当地人民结下深厚感情,不再离开巫山。她整天在高崖上凝目眺望,注看着三峡全长七百里的行船,她关心船只和旅客的命运,特地派了几百神鸦,叫它们飞翔在峡谷的上空,担任迎船护船的工作,让行船随着神鸦的导引,平安地渡过三峡。因为长久地站在高崖眺望,不知不觉地,渐渐地自己也化自为许多峰峦中的一座了,就是有名的神女峰了,陪伴她的侍女们,一个个也都变成大大小小的峰峦,就是现在的巫山十二峰。她们现在还深情地站在那里,为来往行船指引航向!神女峰高于群峰之上,是一座最早迎来朝阳、最迟送走晚霞的山峰,因此又叫望霞峰。 三峡是风景是十分美丽的。郦道远《水经注》,对三峡之美丽神奇,有生动的描绘。有一首《三峡情》的歌曲,曾经一再打动听众的心。关于三峡神女峰的传说,使三峡的美丽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许多诗人,听了神女峰的传说,看了巫山十二峰的秀丽风景,不禁为之赋诗。如著名诗人舒婷,就写了《神女峰》的诗。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也提到神女,但是他更为时代的变化而感到自豪: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峡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炎帝还有一个女儿,名叫女娃。女娃16岁了,长成了聪明美丽的小姑娘。她皮肤白折嫩嫩的,像牛儿挤出的奶汁一样白;她脸蛋红红的,像树上的苹果一样红润光泽。好喜欢穿红色鲜艳的衣服。她有一颗善良的心,最崇敬她的父亲炎帝,能够多为民众造福了。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已经八岁了,却还不会站立行走,一直瘫倒在床上。她回去向炎帝谈到了这个情况。炎帝说,这是得了软骨病啊。女娃说:有没有治理的办法吗?炎帝说,治理的办法是有的。壮骨草可以治这种病。于是女娃带了壮骨草,到了小孩的家,叫他的父亲熬汤给小孩喝。像这种情况还很多很多。女娃性格活泼可爱,喜欢体育运动,尤其是登山和到大海游泳。一天清晨,阳光灿烂,风平浪静,正是出游好时光,女娃架着一叶扁舟,在碧波荡荡的大海遨游,她玩得十分痛快,在与风浪搏击中充分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不知不觉离开海岸线越来越远。这时海浪刮起来,越刮越大,女娃凭借高超技艺,巧妙与风浪周旋。劈波斩浪。她显然已多次碰到类似情况,但每次都凭借高超技艺化险为夷,这次也不会出大的问题的。忽然,太阳不见了,但海浪越来越高,女娃竭尽全力与风浪斗争,想使自己的帆船恢复平衡。但是风浪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变得更加猛烈。她不屈不挠地与波浪斗争,无奈力气已变得越来越弱。最后,惨剧终于发生了,小舟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被旋涡吸入深渊,喧器了波声盖住了女孩求救的呼叫,她永远也不能回去见她慈祥的父亲了。几天过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沉溺水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子有点儿象乌鸦,它的名字叫精卫。是女娃不屈的精魂所化就。 精卫栖身于发鸠山上,天天从山上衔着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到东海,把石子或树枝往下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它不停地叫着“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东海恼怒了,东海咆哮了:你一天又一天地往我身上扔石块、木枝,是不是想把我为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么深?天空中传来精卫仇恨的啼鸣:因为你夺走了我的生命,我还年轻,我的人生道路才刚刚开始啊!东海头笑,算了吧,小鸟儿!你没有想过,你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而我的容量又是多么无穷无尽。你就是填一千年、一万年,也填不平我呀!精卫说:我要填,我要填,我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哪怕直到世界末日,宇宙终结,我也决不停止! “精卫填海”事迹,《山海经》有较详细记载。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赞颂。陶渊明是很喜欢读《山海经》的,曾写了十三首读《山海经》的诗。当他读了“精卫填海”故事后,对精卫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十分的佩服,不仅赋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在我看来,精卫这种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虽然屡遭坎坷,但最终顽强生存,发展,与精卫、愚公、共工这种顽强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 最后讲一讲夸父追日的故事。《山海经》记载:夸父住在北方大荒中一座叫做成都载天的边上。他的家族一个个都是身材高大的巨人,力气极大,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还握着两条黄蛇。有一天,夸父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要去追赶太阳,与太阳赛跑。别人不相信他会跑得过太阳,一个个嘲笑夸父不自量力。夸父说,事在人为,我就不信跑不过太阳!话刚说完,夸父便撒开两条大腿,朝太阳追去。夸父的速度当是极快极快吧?快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跑得最快的交通工具是协各号飞机,而夸父跑起来的速度则比协和号的飞机还要快。夸你紧紧追在太阳后面不放,瞬刻间,夸父便越过了千山万水,一直将太阳追到了禺谷。禺谷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也叫虞渊。以后我们说后羿射日的故事时还要谈到这个地方。他在这个地方赶上了太阳,太阳的光辉在他面前闪耀着。他终于取得胜利了!为此他感到欣喜若狂。他本想用双手捉住太阳,但由于奔跑了一天,疲倦极了,太阳的炎热也烤得他透不过气来,使他烦躁又干渴。于是他便回过头来,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水里的水。瞬间,两条河水被他喝干了,但是口渴还是止不住。于是他又朝北方跑去,想要去喝大泽里的水。那大泽,又叫瀚海,纵横有千里宽广。但他还未到目的地,就在中途口渴死了。由于身材巨大,夸父死去的时候,整个大地都发生了激烈的振动,好象天要塌下来似的。夸父死后,随身携带的木枝落在地上,化成一片桃林,方圆三百里,给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使他们继续向前赶路。据说夸父山就在河南灵宝县,又叫秦山,那里至今四处桃花盛开。大家有机会河南,不妨到夸父山看看。 (责任编辑:黄昏国学网) |
网址分享:http://guoxue.huanghun.com/shenhua/180.html